《佛洛伊德与女性》(保罗罗宏.亚舜 )

  《佛洛伊德与女性》一书详细研读弗洛伊德,建立一个与母亲的关系为基础的“女性意愿”模型,而这模型的运作宛如俄狄浦斯情结的女性版。
 
 
  一、本书简介:
 
  女人要什么?弗洛伊德坦诚,对精神分析而言,这是个尚未探讨的大问题。然而,这个大问题也是对于精神分析真理的检验,借此可以揭露精神分析的本质。
 
  作者保罗罗宏亚舜,在《佛洛伊德与女性》中详细研读弗洛伊德,建立一个与母亲的关系为基础的“女性意愿”模型,而这模型的运作宛如俄狄浦斯情结的女性版。
 
  《佛洛伊德与女性》是对弗洛伊德著作的反思,作者分析弗洛伊德笔下女性的相关主题,如:巫婆、歇斯底里患者等等;更从男人的女性症状,到社会中赋予女性的最初塑像等议题,重新定义精神分析中女性的地位。
 
  《佛洛伊德与女性》是一本丰富且具原创性的书,融合了弗洛伊德笔下的分析材料,以及作者本人的议论,最终目的在于向精神分析之父道出:“所有他想过但从来不敢写的东西。”
 
  二、本书目录:
 
  v 《当代精神分析》总序∕王浩威
 
  1 前言
 
  2 论一种不具「世界观」的女性特质
 
  4 母亲的激-情:女性旅客与她的阴影
 
  6 女性意愿或女性作为一种「风格」
 
  7 选择父亲
 
  9 真实父亲的注视或正确使用的时刻
 
  11 「意愿」作为命运
 
  13 女性的普罗米修斯:从对母亲的被动性到阳具的活(主)动主义
 
  15 在全部当中选取一个:从乱伦条款到对男性的爱
 
  17 女性伊底帕斯的时间性:从失望到小孩
 
  19 从想要小孩的欲望到律法的考验
 
  20 相关的法则:女性特质与变态
 
  21 女性与激-情的法则
 
  22 从对象徵的挑战到社会的症状
 
  31 中文版序言
 
  39 导论
 
  39 佛洛伊德与女性特质:一种奇怪的关系
 
  40 女性特质对精神分析提出的挑战
 
  43 女性要什麼?
 
  44 意愿的命运与欲望的命运
 
  47 精神分析论及女性的场所
 
  第一部 在佛洛伊德经验中的女性意愿
 
  53 第一章 佛洛伊德的「女性依附」
 
  53 1.三个女人与死亡
 
  56 2.佛洛伊德笔下母亲的形象
 
  61 3.佛洛伊德与他的女人
 
  64 4.佛洛伊德与致命的女性
 
  67 5.佛洛伊德与女巫
 
  77 第二章 歇斯底里的场景
 
  77 1.一个女性的命名
 
  80 2.歇斯底里的研究以及与歇斯底里病人的关系
 
  87 3.爱玛事件
 
  90 4.伊玛打针的梦
 
  95 5.滴错眼药水:歇斯底里与女巫
 
  101 第三章 女性意愿的启示
 
  101 1.移情关系的旨趣
 
  102 2.佛洛伊德与诱惑
 
  104 3.朵拉如同佛洛伊德的症状
 
  110 4.女性的爱如同移情关系
 
  116 5.分析如同女性
 
  118 6.一段奇怪的关系的结语
 
  第二部 女性意愿的理论
 
  127 第四章 从倔强的意愿到它的欲望:佛洛伊德的发现
 
  128 1.一种关系的胜利:从秘密到真实
 
  128 2.女人,男人的症状
 
  131 3.不可能的诱惑者
 
  134 4.一种自恋的意愿
 
  136 5.意愿的迂回途径
 
  139 6.女性和她的母亲
 
  145 7.「变幻无常」的理论
 
  151 第五章 女性意愿的临床形象
 
  151 1.结构的风格
 
  153 2.奠基的梦:不具欲望的鱼子酱
 
  158 3.厌食的或是纯粹的意愿
 
  160 4.变态的「唯意志论」
 
  163 5.精神病的女性,或没有意愿
 
  173 第六章 女性意愿与阉割
 
  173 1.匮乏的内容
 
  174 2.一种特殊的女性选择
 
  178 3.女性和恋物
 
  179 4.威力巨大的处女
 
  182 5.女性意愿作为自身的拒斥
 
  185 6.玛杜日的双重效果
 
  第三部 在文化(明)中女性意愿的命运
 
  193 第七章 女性作为文化(明)的症状
 
  194 1.佛洛伊德最初的判断
 
  198 2.现实悲惨的形象
 
  203 3.现代精神官能症中的女性
 
  209 4.女性与「文明中的不满」
 
  213 第八章 女性作为文化(明)中的真实
 
  213 1.文化(明)中的诗
 
  214 2.对妓女崇拜的排斥
 
  216 3.女性如同文化(明)中的爱欲
 
  218 4.原初谋杀的遗漏
 
  219 5.编织作为女性的标记
 
  223 结论
 
  223 女性与经文
 
  228 佛洛伊德、女人和他的文本
 
  230 独特的「隐晦之处」
 
  235 附录∕杨明敏
 
  三、精彩内容:『弗洛伊德与女性』前言 4
 
  相关的法则:女特质与变态
 
  女性的“风格”质问着潜意识,烘托出“她的秘密”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她对象征的挑战与反抗。如果一个女性要“成为她自己”(必须思索一切靠自己的女人的真正形象,“想象”她的前进路线),必须步步为营,时时与她的大写他者重新协调,并获得同意。与男性相反,她的道路被伊底帕斯的悲剧定出标志,设定了她的轨迹(她必须不断地自我创新),被无止尽地要求一种“诚挚”与透明性。依照一简单的原则,如果父亲设定了结构性的禁止情况,除非是非常有弹性,否则此举便将男性的欲望套牢于象征(强迫性精神官能症是典型的代表)之内,而女性则是在象征中征服了一块“领土”:自己设定,或者说采用了法则。对我们而言,这被女性的罪疚感和她等待父亲的“服务”的模式所证实。这同时是“极其重要”:因为在欲望的秩序中要经过他的确认,她才得以进入他的欲望,又是“有条件的”:因为只有经过她的选择,她才能合法地爱他。在女性的传奇中将父亲的要求理想化是很重要的时刻:她必须奋力地建构法则,让她能够进入爱恋的关系。寻找去爱父亲的理由,无疑是她“最珍贵的心愿”(而且,爱父亲是通向女性激情的皇家大道),但是一定要是她的意愿(她诚恳的意愿),她才会屈从于这种“效忠”。
 
  这举止非常适合称之为“法则”,但也是在法则之外的可能性,使得我们由女性特质,来到通向变态的途径。唐璜则代表协助女性进入禁区的例子,他将匮乏(欠缺)的游戏建立于诱惑的艺术之上,由此女性和生殖器的欲望(她永恒的丈夫)接合上了,后者涂胶于她珍贵的欠缺。经过长期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得见一种矛盾的配对:在变态与女性间,就是阉割焦虑被阳具客体筑成屏障,创造了这个连结的关系。对阉割拒斥的风格化,使变态成为女性特质的透露者。正是遭遇到性差异和试图颠覆它,使他成为女性特质的“艺术家”。
 
  女性与律法的关系也是如此出现的。母亲女神的威力(以及在巫术意谓下母亲们的魔力),见诸于对变态男性与女性的共同“祭祀”,这是对客体对象(阳具)的“共犯关系”的融合女性从变态处获得建议,这点不断地被书写。
 
  一种“牺牲”的愉悦,经由欠缺的客体对象而沟通,这典范可见于巴达伊的小说《天蓝》①,以及他与女友洛赫(Laure)体现着一种“后温文”的激情……[①《天蓝》小说中的主人翁与一个个的女性开展不同的关系:被抛弃的妻子、主动献身的单纯女子(被他羞辱),但只有和德蒂(Dirty)维系着一种牢固的关系,而这一切又只有另一位女子才能了解,德蒂所代表的是一种激情的客体对象,而书的结尾则显示是主人翁母亲的替代。作者巴达伊在现实生活中则与女子洛赫维系着类似与德蒂的关系。]
 
  女性与激情的法则
 
  无论如何严谨地讨论“阉割情结”,但在女性(小女孩)身上,我们却都没有充分的注意,使得阉割这问题,像是没有情结般地!我们不认为如此,小女孩第一次瞥见解剖学上的差异时(这是佛洛伊德在“偷窥的原初场景”所描述的),有一种痛楚和被阉割的感觉:这阳具,相反于男生所采取的犹豫与拒斥的态度,是小女孩一开始便认为要有的东西。上文中所说明的种种,使她明白这工作的困难,使她的寻求过程像是受难之途,满布着痛苦与怪诞的举止。
 
  尽管如此,小女孩与处子,还是要实现有阳具的假定,她们的努力至少是和那些“有某种东西可以丧失”的人(男生)是一样胜任的。
 
  就是在这点,我们发现了“潜意识中的一对”的经验。
 
  因为我们的研究,肯定了在“激情的契约”中,女性扮演的角色远比“阴性的一个”还多(配偶中的两个):她认同于这“无法明言的共同体”的客体对象。她支撑着维系这激情的配偶的“阳具客体”,循着激情逾越的轨迹,终将父亲给废止(除名)。男性与女性的配偶中,是女性在来往循环让朱丽叶具体实现激情(与男人)使命的,难道不是她们最初的激情经验(来自母亲),经由对父亲——客体“理想化的机器”而形成的吗?我们了解使女性屈从于激情的是:由爱人介入,对母亲的激情起反应。
 
  这也就是,佛洛伊德对我们说的闪电般,发出雷鸣的“移情之爱”。如果“对阴茎的欲望”是女性的分析所遇上的,并使她的分析“不可结束”,“移情的激情”在这旧戏重演的时刻,难道不是经由性别差异,将对原初客体的爱与对父亲理想化的热情,施加于分析者的身上吗?我们因此得以明白她过分与强制的性格,甚至是一种口腔期的贪婪。如果,在移情当中,男性的被分析者,是要“将他的激情付诸行动”,那么,女性的被分析者,是要将她的激情再度复活。而这是寻找、阐发欲望的途径与目标的绝佳时机。
 
  当佛洛伊德将移情之爱的开始比拟为剧院中戏正上演时的失火,难道他不也指移情对分析的场景有“唤醒的功能”,而后者也有唤醒社会的使命吗?
 
  从对象征的挑战到社会的症状
 
  我们了解女性偶尔在象征秩序中所凿出的洞口的社会意义。社会所提出的问题(其理想的模型,在弒父后的历史,总是男性的),是要限制住女性:它的担心是要赋予她一个位置。一个将性(别)当作角色的心理社会学模式,无法理解当女性特质遭遇上社会理想时,一种彻底的失序状态。在下文中我们会理论化女性没有参与“谋杀父亲”,而命运加诸她们的,是因为(而非尽管)这种无辜清白,才会产生的罪疚感,
 
  在这对“起源捏造的诗”,除了不是神话之外,对我们述说了一切。必须要认为女性寻衅似的矛盾,其实是“社会组织的症状”,所以女性特质就是指出社会的、代表“长期压抑”的一个面向。以年轻女子的厌食症为例,她以批判的姿态,转身向家庭的理想、精神病理学的证据挑战(即使这有一种被噩梦惊醒后的效果)。
 
  因此并没有将女性的某种社会现实之外的神秘性质(这种说法是可疑的)给实体化(相反的方式,表示女性回到她们的谜当中)。仅是在此时此地,在社会的核心,女性们驱前质问着社会的理想。如果有属于同一建制的“一大群人”,佛洛伊德称之为“人为的一群人”,有默契且结构地将某个客体对象奉为理想,女性特质很可能对这客体对象进行召唤:也就是女性同时为社会引进一种真实(以社会理想为名抑制着)和一种不在场(absence)的面向。
 
  女性的文化形象令人震惊之处,即精神分析在其背面的症状中所掌握到的,是一种奇怪、激烈的反差对比。一方面,女性被强加赋予一角色,严格地按照佛洛伊德的表达方式为:“人类性的益处的承载者”。以至于她的“活动空间”,虽然贯穿历史中的各种文化形象,是变异多端,极为可观的,却是极端地受到限制。但是,另一方面,面对这“命运”时,没有任何事物会比一个女人,更坚定的起身反抗,她以她的意愿的存在为由,不顾一切地反抗一切:即便这是以困在症状中的悲剧形式,这也就是歇斯底里和厌食症出现在建制秩序眼前的原因。也就是“‘一个’女性对抗‘整体’女性的命运”。
 
  这也就是为何“女性意愿”,值得作为一种阿侬给①给分离出来。也许是女人比男人较少感受到在人类世界的某种秩序中占有位置(这涉及到角色的分工),如果她不能达到吻合为她安排的秩序,比如:家务(这也是达到“正常性”的途径之一),她便是处于对抗的位置(佛洛伊德用了强烈的字眼,表示非常紧张地对抗着她的命运)。面对着她的命运,不论她作何种选择,此刻或彼时、明显的或拘谨的方式、喧扰的或呢喃的,永远是“意愿”在坚持着。精神分析的聆听准备作这持续的呢喃的共鸣箱,这坚持的呢喃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英雌主义,可称之为“女性的处境”……[①佛洛伊德1907年应出版商之请,列出十本他认为的好书,荷兰作家E.D.Decker名列第一,该作者将希腊的命运之神以逻构思和阿侬给取代,前者是不畏一切的理智之神,后者则是无面容、命定之神。在佛洛伊德笔下,阿侬给首次出现于有关达文西的文章,两者同时出现于《被虐的经济问题》一文,而逻构思出现在《一种错觉的未来》。]
 
  这也是为何每次面对女性特质的质询时,社会历史的理想便会有危机,象征秩序对它的信仰便动摇。女性症状对社会“信仰”(以及象征中的底层性)的质疑,骨子里便是“文明中的不满”。这也就是为何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女性呈现为文化(明)的真实性中的症状和考验,而不仅是所谓的性别或角色而已。有许多值得将女性深思为律法的反面之处,她们以去象征化的面貌出现,从精神分析的原始经验中歇斯底里的发作,到厌食症呼叫声中沉默的暴力,在在显示女性症状的身体,质问着文化(明),甚至质问着象征(使得它有魔鬼附身的面向)。
 
  我们也明白佛洛伊德的困惑(本书也是这困惑的回音)——“女性要什么?”,实际上是以另一个问题的形式:“女性到底要求精神分析什么?”作回应。但是,对这种接受精神分析态度的控诉,正好作为女性意愿质询文化的回响:文化无法没有丝毫的不安,躲避女性意愿所揭露的被压抑的内容,而这点也是精神分析有职志要做的。
 
  精神分析不能将女性特质的真实性,作为一种本质来宣称。当佛洛伊德建议想要知道更多关于女性特质的人,到“生活中的个人经验”或到“诗人处”寻求时,这建议绝非一种偶然。相反地,想借助“科学的”途径了解的人,也应该满意于这些珍贵的“片断”,从对潜意识的知识观点来看,在女性特质这片“黑暗大陆”发出的幽光是无可取代的,它使得“临床科学”得以运作……
 
  在这领域中,正是“佛洛伊德主义”取代了动人的“匮乏(欠缺)”的位置。如果精神分析是一种“人的科学”,作为了解“人所欠缺的”的“科学”,她将会在这欠缺的客体对象中找到“女性意愿”呈现的“真实性的考验”。
 
上一篇:《开放对话•期待对话:尊重他者当下的他异性》(亚科赛科罗/汤姆艾瑞克昂吉尔)
下一篇:《沈渔邨精神病学》(陆林)第一章 精神病学概论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