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对话•期待对话:尊重他者当下的他异性》(亚科赛科罗/汤姆艾瑞克昂吉尔)

   《开放对话•期待对话:尊重他者当下的他异性》是一本研究与实务无间断对话的书,是从临床诊疗到社会场域的对话之书。这本书充分反映两位作者分别对于心理治疗、社会政策、民主文化和健康福利等专长所建构的跨域越界之实践网络地图。

 
  一、本书简介:
 
  《开放对话•期待对话:尊重他者当下的他异性》是一本研究与实务无间断对话的书,是从临床诊疗到社会场域的对话之书。这本书充分反映两位作者分别对于心理治疗、社会政策、民主文化和健康福利等专长所建构的跨域越界之实践网络地图;而对话、众声复调性、交互主体性,以及人际关系,是串连本书脉络的重要核心元素。
 
  《开放对话•期待对话:尊重他者当下的他异性》的观点,倡议建立了自我与他者的关联,得以进一步促发开放式对话。无论是亚科来自精神病治疗中的开放式对话;或是汤姆来自可以解决多方协助所致之混乱局面的期待/未来式对话,都是打开了“将来”时间性的可能性。“将来”就是总是将要来临却从不会在场,在将来的视域中“呈现”的只能是“不在场”。“在场”的时间性的超越性所朝向的应该就是“将来”的神秘之谜,于是时间本身也不再是存在者存在的视域,而是存在超出自身的样式。
 
  二、作者简介:
 
  亚科•赛科罗(Jaakko Seikkula),芬兰心理学家,在当代精神医学界的工作有着革命性的影响;亚科本身是心理学家,也是家族和婚姻治疗师,亚科在多年的精神科工作中与他的团队共同研发出开放式对话的技巧与理论。
 
  开放式对话为针对精神病发作时所设计的危机对话,它会在二十四小时内集结相关的医护人员、心理人员、个案、个案重要亲人等进行开放式的对话,大家共同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允许复调多元性的声音(polyphonic voices)出现,每个人的声音、想法、担忧都可以表达,尤其当个案有妄语(psychotic speech)的现象时,大家甚至会为妄语的声音创造一个空间,因此个案在一个受人尊重的空间,开始可以安全地表达他/她的想法。
 
  在开放式的对话空间里,被回应、被听见是主轴,因此会议不会快速做出定论或决定,而是创造开放的会谈环境。在亚科与其团队多年的工作与研究中,发现病人住院率明显降低,能更稳定地回到工作,用药率下降,而且症状也缓解许多。
 
  因为这些明显的效果,目前芬兰全国许多精神医疗单位都采用开放式对话,欧洲许多的国家也陆续运用这种方式来进行精神医疗。亚科提到开放式对话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恢复对话空间和创造对话空间,病人、重要关系人能跨界共同对话,尤其病人的声音在此空间中能被好好听见,好好的被回应。在近年的一场国际会议中,亚科对着现场所有的参与者,有感而发地说:“其实我们和有精神科议题的人都是一样的”(We are just like them!),看到亚科这种对人的深刻尊重,让人内心激荡不已。
 
  三、本书目录:
 
  1推荐序一 对话哲学与实践的极致
 
  2推薦序二 自從我們是一場交談/並且互相聽到起
 
  3推薦序三 與他者對話
 
  4序言:本書的目標與主題
 
  5第一章 聆聽案主的陳述,你就不會再心存定見(1)
 
  6第一章 聆聽案主的陳述,你就不會再心存定見 (2)
 
  7第一章 聆聽案主的陳述,你就不會再心存定見 (3)
 
  8第二章 擔憂及早期對話(1)
 
  9第二章 擔憂及早期對話(2)
 
  10第二章 擔憂及早期對話(3)
 
  11第三章 對話作法的途徑:開放式對話(1)
 
  12第三章 對話作法的途徑:開放式對話(2)
 
  13第三章 對話作法的途徑:開放式對話(3)
 
  14第三章 對話作法的途徑:開放式對話(4)
 
  15第四章 研究上的安排成為了第一線作法(1)
 
  16第四章 研究上的安排成為了第一線作法(2)
 
  17第四章 研究上的安排成為了第一線作法(3)
 
  18第四章 研究上的安排成為了第一線作法(4)
 
  19第四章 研究上的安排成為了第一線作法(5)
 
  20第五章 與他者對話(1)
 
  21第五章 與他者對話(2)
 
  22第五章 與他者對話(3)
 
  23第六章 生命是對話音樂:交互主體性
 
  24第六章 生命是對話音樂:交互主體性(2)
 
  25第六章 生命是對話音樂:交互主體性(3)
 
  26第六章 生命是對話音樂:交互主體性(4)
 
  27第七章 如何使多方參與之對話中的回應具有意義(1)
 
  28第七章 如何使多方參與之對話中的回應具有意義(2)
 
  29第七章 如何使多方參與之對話中的回應具有意義(3)
 
  30第八章 對話性的工作文化(1)
 
  31第八章 對話性的工作文化 (2)
 
  32第八章 對話性的工作文化(3)
 
  33第八章 對話性的工作文化(4)
 
  34第八章 對話性的工作文化(5)
 
  第八章 對話性的工作文化(6)
 
  三、精彩内容:
 
  『开放对话•期待对话:尊重他者当下的他异性』第五章与他者对话2
 
  诚挚的关心可以促进沟通
 
  在前述的精神治疗案例中、在瑞典监狱的社工服务中、以及在布雷西亚学校的教学中,我们都看到耐心和时间的必要性。然而,互相尊重的关系——这种关系视他者为我们必须认真看待的有血有肉者——随时都有可能突然出现。虚构但提供深思的影片《非关男孩》就呈现了这一点。
 
  过着嬉皮式生活的单身母亲有个非常不快乐的儿子。男孩没有朋友,只有想偷他东西的同学。母亲企图自杀未果,男孩则认识了一个三十八岁、不喜欢工作、但喜欢追求女人的单身男人。他对小孩没有兴趣,但男孩就是喜欢去找他,他们最终还是成为了朋友。有次男人为男孩买了双新球鞋,因为他的同学偷走了他的旧鞋。母亲并不知道儿子常去找这男人。她在最后知道时非常气愤,拖着儿子到男人和其妹妹用餐的餐厅去找他。她用盛怒的口吻要男人解释他跟她儿子来往的目的、他为何要买礼物给他、他为何从不把她儿子找他的事告诉她。吃惊的男人站了起来,也一样愤怒非常,大叫说他不知道男孩没把找他的事说出来。他继续指责母亲不照顾儿子、只想到自己、还要男孩照她的生活方式过日子。当时情况很混乱,但在男人大发脾气后,母亲突然变得稍稍安静下来并开始听他说话。她坐了下来,并说她现在看到自己是怎么对待孩子的、自己怎样对孩子不理不睬。他们开始展开对话。
 
  即使当时母亲和男人、他妹妹和女侍之间都有严重的冲突状况,对话空间在戏剧效果极佳的大发脾气场景中还是被打了开来。在大发脾气时,男人和母亲都充满情绪,都全神投注在此时此地。他们在此时此刻显露了自己对男孩的真诚关心;是他们脸上的关心表情导致他们开始听对方说话。冲突突然间化解成了愿多了解对方观点的心情。母亲问男人她该怎么做。
 
  在专业人士和案主/家人/学生打交道的情况中,像影片中一样大发脾气或许无从带来对话性,但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诚挚的关心。如果专业人士兴趣缺缺或觉得事不关己,他/她虽企图表现出关心的模样,他/她听起来、看起来、感觉起来仍像在做假。如果漠不关心的专业人士做出倾听的样子、想使他者觉得被听见而生出自信来,这番企图还是难有可能传达真诚对话关系所能传达的温暖火花。没有一个“对话方法”会为我们提供捷径。我们无法抄快捷方式去无条件接纳他者(无论双方意见相合与否),但也不会为了这目的有必要去爬山涉水。我们认为,出发点就在于承认并尊重他人独特的他异性。如果我能明白连我生命中最亲近的人都无法、永不可能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和感觉(不管我在关键时刻如何企求和尝试),我就能欣赏他们的他异性并对之感到好奇。虽然我将可能更了解他们,但他们将会有所改变——而我自己也将如此。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对话在此时此地被创造出来
 
  社工茱蒂丝•华格纳在瑞典监狱所做的事情让我们看到:如何在他者以往行为无法被人接受的情况中创造对话空间。责难的姿态非常可能关闭通往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大门。接纳他者的当下所是并不等于接纳他或她过去的行为或看法。但大家拥有的就只有当下此刻,而且对话空间也只在当下此刻被打开或不被打开。你以自己的当时所是出现在场景中,他者也一样;你们面对的是互相改变的可能性。
 
  茱蒂丝用能提供不同看法的问题来启动思考;认知治疗师保罗•查德威克在耐心聆听病人的解释和幻觉后也做同样的事。开放式对话中的治疗师问的是开放性问题,期待/未来式对话中的主持人也是。开放性问题——提供共同思考之机会的问题——对意大利布雷西亚第二综合学校来讲也一样重要。布雷西亚学校的老师认为,老师如果对自己所提的问题已经备有答案,这样的问题便是“非法”问题。老师无法知道学生的想法,因此有必要去更了解他们的想法。
 
  表面看来,对话就是对谈者在一问一答间彼此交换话语。但实际上对话性的本质是这样的:对话中并不只有一个从事思考的主体,所有参与对话的人才构成思考主体。在这层意义上,对话与独白是对立的,因为后者视单一个人为行为引导者。在独白关系中,说话者参照自己的想法来赋意义于事物,因而他/她根据自己的个人地图来判断每句话的真实性(Crowley,2001)。在对话关系中,说话者与周遭的社会场域相连,无时无刻不需要适应在场他人所说的话以及更广的社会(与地区)情境,并在说话时为他人的答语保留空间。而在另一方面,答话者也不会用所言去为主题下结论或提出最终解释或答案,反而会为讨论中的主题打开更广的视野。在对话中,重心是摆在差异上,也就是位于人与人之间、彼此想法碰遇的那块空间。瓦伦廷•佛洛席诺夫说:“……有架构力及形塑力的主体不存在于人心之内(也就是说,不在内心的语码材料中),而在人心之外”(1986,页85)。在对话中,说话者和对谈者开始共同拥有某些字义;正如佛洛席诺夫进一步说到的,这些字义同时属于说话者和其对话者:“……字义位在他与其对话者间的界在线,但一部分仍属于他”。说话者拥有一半字义,另一半则属于其对话者,因此它永远是双方为了某次讨论共同建立起来的东西。
 
  且让我们“倒带”重温布雷西亚第二综合学校的故事,以便再次强调这一点。学童们知道智障的女孩(姑且称她为费德利佳)喜欢走来走去。他们也知道费德利佳不喜欢什么,并曾在一大张纸上列出她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这张列表起因于一声嗤笑——有个学童用嫌恶的表情嘲笑费德利佳只会流口水。老师在回应时没有指责这看法,反而问大家:费德利佳是不是随时都在流口水?学童们立刻就发现费德利佳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流口水模样,这让大家开始讨论她在不同时候是否可能有不同的感觉,最终更让大家开始观察、回想、注意和列出她实际上能够做和不能够做、她喜欢和不喜欢的所有事情。如第一章所述的,这一连串事情让学童们也开始讨论起自己能做和不能做什么,最后也让他们开始思考“认识自己”是什么意思。这么重大的问题当然不会有明确的答案;连订出几个答案选项都会扼杀对话的。
 
  学童们继续对话。新的促因导致新的思索(老师也很有技巧地把课程内容结合到这些主题上)。然而,重谈某些主题并不等于重复同样的思考,因为每一时刻都会创造新的语言。我们手边只有当下时刻,是不可能复制过去的。即使相同的人见面讨论他们之前讨论过的相同事情,他们还是会为彼此在此时此地新造另种群组语言。社工茱蒂丝与囚犯继续对话,与他们共同为新的场景创造新的群组语言。这就是对话性。每一时刻都是新的开始;在某一时刻开始前规定大家“应该”站在什么位置会使人无法发现他者此刻所在的位置。当然,我们可以提醒参与者他们之前谈论过什么,但这并不应影响他们此刻的了解以及他们此刻的感觉。
 
  每一会谈都会为参加者提供“对话空间于此时此地开启”的可能性,但有个条件:即使无法接受他者过去的行为或看法,我们在此时此地仍必须无条件接纳他者的当下所是。
 
  总结与往前
 
  我们将在第七章继续谈论“杂异音原则”以及复调会谈的特色。在本章中,我们强调了对话性是以尊重他者的他异性为基础。人永远外在于他人,包括至亲在内;就是这点使得对话成为必要和可能。然而,某种与外异性对立的因素也存在于对话和一般人际关系中:除了“外在于”他者,人们也会很大程度地“容纳”他者。人有能力去感觉他者的感觉、有发挥同理心的能力——根本而言,也就是有能力去探视他人的感觉。此外,我们口中的每一字句都会根据我们对他人的预期邀请回应,因此字句中含有我们对他人的感受和看法。我们并没有发送与接收讯息,而是预期与邀请回应、然后接收到邀请我们回应的回应。而且,人们会藉身体来反映彼此,不仅在观察对方手势时、也藉重要的大脑功能(在所谓的镜面神经元中)在自己身上制造出类似的情感,使人与人的想法更加交织在一起。
 
  因此,对话性要求我们无条件接纳他者并尊重其独特的他异性——亦即尊重“无人能完全了解他者”的事实。在另一方面,对话关系——以及一般人际关系——会在互相反映情感、以致互生了解的双者之间发生。
 
  鼓励对话作法是我们在探讨过程中努力以赴的目标。专业人员越能明了对话性的本质,他们就越能省思本身经验并共同改进作法。在下一章里,我们将详细分析开放式对话,目的在为读者列出研究所得的重点。我们讨论的课题是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但其重点(即使需要稍作必要的变更)对于任何有志于对话的人际工作都具有重要性。
 
上一篇:《爱你想你恨你—走进边缘人格的世界》(郝尔•史卓斯杰洛•柯雷斯曼)
下一篇:《佛洛伊德与女性》(保罗罗宏.亚舜 )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