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想你恨你—走进边缘人格的世界》(郝尔•史卓斯杰洛•柯雷斯曼)

  《爱你想你恨你—走进边缘人格的世界》是第一本以通俗语言介绍边缘人格的专书,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
 
 
  一、本书简介:
 
  《爱你想你恨你—走进边缘人格的世界》是第一本以通俗语言介绍边缘人格的专书,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不只可作为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发展专家、心理及家庭治疗师、协助戒酒与戒毒的谘商师、宗教辅导人员、饮食疾患治疗师、压力谘商师等相关专业人士参考,更可为患者、家属、社会大众打开一扇理解之窗,减轻相处过程中的挫折与艰辛。
 
  二、作者简介:
 
  杰洛.柯雷斯曼(Jerold J. Kreisman, M. D.),精神科医师,也是边缘性人格疾患的专家,《爱你,想你,恨你》是一书公认是精神医学领域相关边缘人格的经典学术之作。郝尔.史卓斯(Hal Straus),医疗保健作家,作品散见各杂志专栏。
 
  三、精彩内容:  第二章 混乱与空虚
 
  “他们是如此善变,原本爱一个人,毫无保留;瞬间翻脸怨恨,也毫无来由。”
 
  ——汤马斯•希德汉(Thomas Sydenham),十七世纪英国医师,这里描写的歇斯底里症(hystericks),相当于今日的边缘性人格疾患。
 
  长达二十多年的模糊病史
 
  “我有时想,自己是不是被恶魔附身了?”在大医院精神科担任社工人员的凯莉说:“我搞不懂自己,只知道边缘人格使我排斥所有的人,我非常寂寞。”
 
  凯莉于1983年诊断出边缘性人格疾患,在此之前,她曾接受各式各样的治疗,服药、住院,前后共达二十二年。她的病历就像是一本磨损的护照,上面盖的章,记录了所有她曾“游走过的”精神医学领域。
 
  “我进进出出医院好多年,但从没半个医疗人员能了解我,知道我所经历的是什么。”
 
  凯莉的父母在她还是婴儿时就离婚了,九岁以前一直由酗酒的母亲抚养,之后进入寄宿学校住了四年。
 
  二十一岁时,她因为心情沮丧到不得不求医,被诊断患有忧郁症而接受治疗。几年之后,她的情绪开始又起大落,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症(bipolar disorder,又称为躁郁症〔manic-depression〕),并开始接受治疗。这段期间,她一再服药过量,还割了手腕好几次。
 
  “我割腕,又呑食过量镇定剂、抗忧郁剂,或是任何我正在服用的药,”她回想着说:“那简直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二十五岁左右,她开始有了幻听,并有严重的被害妄想。这时她第一次住进医院,所得到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c)。
 
  之后,凯莉因为胸口剧烈疼痛,多次住在心脏专科病房,诊断结果还是与焦虑有关。她曾有过几次暴食和厌食,每次为期几周,当时的体重变化可高达将近三十公斤。
 
  三十二岁时,她被任职同一家医院的医师强暴。不久之后,她回到学校念书,并与一位女教授发生性关系。四十二岁之前,她病历中满满的诊断,几乎包括所有可以想到的疾病:精神分裂症、忧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症、虑病症、焦虑症、厌食症、性功能障碍,以及创伤后压力疾患(在经历了强暴事件后)。
 
  尽管受这些心理与生理问题干扰,凯莉在工作上仍表现得相当优异。虽然时常换工作,但也完成了社工系的博士学位,还在一所小型的女子学院教过一阵子的书。
 
  不过,她在人际关系上却有严重的问题。“我与男人仅有的几次交往过程中,都遭到性虐待。有些男人想跟我结婚,但我有很大的心理障碍,没办法忍受肉体的接触和日渐亲密的关系,那会让我想要逃跑。我订过几次婚,最后都必须解除婚约。我不能想象自己成为某个人的妻子,那很不切实际。”
 
  至于朋友,凯莉说:“我非常自我中心,会直接将自己的想法、感受,知道或不知道的全都说出来,我很难对其他人有兴趣。”
 
  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疗,凯莉的症状终于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疾患。她行为功能上的障碍,起因于根深蒂固的人格特质,是属于人格或“特质”的疾患,与先前诊断为某种临床患疾(state disorder)较无关连。
 
  “身为边缘人格者,最难忍受的就是空虚、寂寞,以及强烈起伏的情绪。”她指出:“行为极端到自己都很困惑,有时候我不晓得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什么,不知自己到底是谁。”
 
  当医疗人员终于比较了解凯莉的病情之后,开始采取一贯的治疗。药物对急性症状很有帮助,也可以使自我意识不再中断、涣散,同时凯莉也承认药物治疗仍有局限。
 
  在精神科与其他科医师的协助下,凯莉了解到自己身体的不适与焦虑有关,因此不再进行不必要的医疗检验、药物治疗和手术。她也开始接受长期的心理治疗,针对的是她依赖的习性,同时试图稳定她的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而不再是无止尽的急诊治疗。
 
  四十六岁的凯莉必须认清,以往那一整套行为模式不足为取。“我不能再以割腕、吞药或住院的方式来回避问题,我发誓要活在现实中面对问题。但我得说,现实世界是个恐怖的地方,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能做到,或者说,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这么做。”
 
  边缘人格是人格疾患的一种
 
  凯莉经历了精神医学和生理医学上的各种症状与诊断,这段混乱的旅程中所夹杂的困惑与失望,也正是每位患者与专业人员共同的经验。也许有人会说,凯莉的故事是极端的特例,但不可否认,此时正有数以千计的人有着与凯莉类似的困扰,受忧郁或毒瘾之苦,或面临人际与亲密关系的问题。如果能早一点正确诊断出凯莉的疾患,也许她就不会那么痛苦与寂寞。
 
  边缘人格者因复杂的症状缠身,生活受到严重干扰,但直到最近,精神科医师才开始了解这项疾患,得以有效治疗。什么是“人格疾患”?边缘人格的范畴以何为界?边缘人格与其他疾患有何异同?边缘人格的症状在精神医学的整体架构中如何定位?这些问题对精神医学的专业人员来说都很难回答,特别是这个疾患是如此捉摸不定、自相矛盾,在精神医学理论上的发展又非常奇特。
 
  边缘人格这种人格疾患与其他疾患的不同之处在于,边缘人格者具有一组根深蒂固的人格特质。这些长期形成的特质僵固而不具弹性,导致患者采取不当的思考、行为与应对的模式。
 
  边缘人格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所列的人格疾患之一。依照该手册第四版中的专业用语,人格疾患被归类于第二轴向(Axis II)之下(详细的分类,参见附录一。译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所设计的诊断准则是一套多轴向的评估系统,每一位精神疾病患者都应从五个层面来进行诊断。这五个轴向分别是临床疾患〔可能为临床关注焦点的其他状况〕、人格疾患与智能不足、一般性医学状况、心理社会〔psychosocial〕及环境的问题,以及功能的整体评估。)
 
  相反的,第一轴向之临床疾患通常不像人格疾患这般持久。例如忧郁症、精神分裂症、厌食症、酗酒或毒瘾等临床症状,通常发病的时间有限,也仅限于病发期才会出现。症状可能突然出现,但当病患回归“正常”之后,症状就解除了。这类疾患通常与生理机能的失调有直接的关系,基本上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人格疾患的症状就是一种人格特质,比较持久,要改变也比较缓慢。一般来说,药物对这类疾病的疗效较小,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心理治疗,但其他的疗法(包括药物)也可能减轻某些急性症状,像是严重的情绪不安或忧郁等等(参见第七章)。边缘人格或其他人格疾患通常是属于第二阶段的诊断;初步诊断出明显具有某种精神状态疾患之患者,在分析其行为模式背后的人格特质后,可能得出人格疾患的次级诊断。
 
  相较于其他种类的疾患:由于边缘人格的症状常具有其他病症的外貌,也常常结合其他疾病,所以临床医疗人员在评估患者病况时,经常忽略要把边缘人格纳入重要的考虑。结果就像凯的例子一样,边缘人格者常不断被转诊,经由无数的医院和医师诊治,一生中被贴上各式各样的诊断标签。
 
  边缘人格与其他疾患并存的方式:第一,当边缘人格与临床疾患(第一轴向)同时存在时,边缘人格的症状可能被遮蔽,例如,可能被比较明显、比较严重的忧郁症状所掩盖。当患者接受抗忧郁药物的治疗后,边缘人格的特质也许就会出现,这时才会被视为根本的病因,才能判断有进一步治疗的必要。
 
  第二,边缘人格的发生可能与某一项精神疾患有密切的关联,甚至是促成这一项疾患的原因。举例来说,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译注:吸毒、酗酒等)或饮食性疾患的患者通常具有冲动、自毁的倾向与行为、人际关系的障碍、自我形象低落,以及喜怒无常的表现,但这些症状反映的可能是边缘性人格疾患,而非第一阶段的诊断所认定的、属于第一轴向的临床疾患。当然也有可能是长期酗酒导致性格改变,进而发展成边缘人格;但比较可能的状况是,患者先发展出人格疾患,之后才导致酗酒……
 
上一篇:《哲学与精神分析的对谈》(德拉特/维勒谢著)
下一篇:《开放对话•期待对话:尊重他者当下的他异性》(亚科赛科罗/汤姆艾瑞克昂吉尔)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