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关于“创造”主题的回顾

  我们专栏讲述了“命运”、“自我”、“关系”、“动力”、“思维”、“身体”、“情感”、“觉知”、“空间”和“创造”这十个大主题,这节课我们来对“创造”这个主题进行一次复盘。
 
 
  首先说明一下,在这一章的课程中我也有了创新。原本这一章是在讲创造力,但讲着讲着我发现最大的创造是按照你的意愿去活。这样一来,我们又紧扣了大主题——“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我甚至想说得更绝对一点:只有一种生活值得过,那就是过你想过的生活。
 
  说这句话的时候,以及写本单元内容的时候,我一直很想写一个故事,但最终还是没把这个故事写到文章中,现在补充一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女企业家,她多年前就有亿万身家,算是成功人士,可她的人生总有一种很深的空虚感和遗憾感,她回顾自己一生,发现任何时候做选择,如果有一个是她喜欢的,有一个是公众认为对的,那她必然是选择后者,而从来没有选择过前者。
 
  例如读书时,她很想考艺术类院校,她在这方面有天赋,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普通院校。例如恋爱时,她爱一个人爱得如痴如狂,但她放弃这个人,选择了另一个她觉得好控制的人。
 
  通过她的努力,她构建了一个在别人看起来堪称完美的生活,她也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可空虚感和遗憾感总在撕咬她。并且,最终是她认为好控制的丈夫提出了离婚,让她的完美世界崩塌。
 
  通过各种努力,她终于逐渐地能去选择那些她由衷热爱的事物和人了,这时她才开始逐渐有了充实感。
 
  我还想到另一个故事,一位超级富豪,同样也是拥有数百亿身家,但在中晚年的时候,他疯狂地爱上了一个人,然后才发现,他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活着。
 
  这两个人,他们虽然创造了财富这种价值,但却没有创造出意义感这种价值。
 
  不过我想,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如果拥有巨额财富,需要付出的代价是牺牲个人感觉,那我愿意。但我想说的是,我也见过那些遵从自己的感觉,而一直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富豪,他们的满足感和意义感,是我们故事中的那两位富豪远远不能比的。
 
  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愿我们每个人能追随自己的心,过自己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世界会显得妖娆多姿,也更立体、更美、更有创造力。
 
  创造,来自臣服
 
  这个单元一开始,我介绍了我的写作方法,要点是写作时必须要达成两种感觉:一是我碰触到了这个人;二是对这个人要有一种完整了解感。
 
  因此,在写作前的准备阶段,我不会先列提纲,而是先去了解这个人,搜集所有和他有关的资料,其实就是对这个人做调查研究,直到我心中感觉到对这个人形成了一种完整认识感之后才开始写。
 
  这样的做法,不是用脑袋去套事实,而是先放下头脑的成见,沉到事实之中,然后从中升起一些感觉和判断。
 
  这种做法的关键,是我有容忍模糊的能力。容忍模糊,是所有高创造力的人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内的共同特点。容忍模糊,是不急着用头脑下判断,太早追求确定性。
 
  创造力的敌人,是头脑层面的自恋,是太把自己的想法当回事,拥有第一流才能的人,如约翰·列侬、迈克尔·杰克逊和爱因斯坦,他们都深深知道不是“我”在创造,“我”只是一个管道,好东西是经由“我”而来,不是由“我”而来。
 
  有着伟大头脑的爱因斯坦,他的创造力秘诀是他非常善于做视觉化思考。对此,我使用弗洛伊德的初级思维和次级思维概念做了解释。
 
  本单元的前三节课程,有些用户觉得有点难度,因为自己可能从来没有以这样的方式做事情,而在第四节课程《最朴素的创新方法》中,我给出了看起来谁都可以学习的方法,那就是深入调查。不过,我和几个见多识广的朋友沟通这件事,大家一致的认识是那些平时难以直击要害的人在做深入调查时,一样也难以看到真相,容易流于表面的认识。所以创造力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臣服的动力
 
  本单元的第一节课《迪士尼的策略》中,我们介绍了迪士尼创始人华特·迪士尼的创新方法,把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者这三个因素分开。在我看来,其中的关键是把批评者的声音给分开了。
 
  他人即地狱,如果总有一个批评者在,你的创造力会受损。而同时创造力的流动,又离不开他者的存在,所以有了第二节课《你在,我才能流动》。当确认有善意的“你”持续稳定地存在时,“我”就甘愿臣服于“你”,也因此可以臣服于各种存在,于是有了所谓创造力。
 
  我们需要知道,如果生命中,特别是在生命初期,一直有一个强有力的批评者存在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讲《内在的批评者》这一节课时,我特别讲了一个让我印象无比深刻的故事,一位女士对我说每次吃饭妈妈都逼迫她,而她18岁前一直和妈妈住一起,那就意味着她的生命中有至少两万次的被妈妈逼迫、批评发生,这严重切断了她的通道。
 
  如果一直处于批评中,一个人就容易害怕创造,因为担心自己的创造之物被毁灭,可我们需要去创造一个外在之物,通过创造这个外在之物,来修炼自己的内心。你所创造之物的尺度,常常就决定了你内在容量的尺度。
 
  提升你的挫折商
 
  本单元我们介绍了一个比较流行的概念:挫折商,也就是逆商(AQ)。
 
  前两节课程,分别介绍了挫折商的四个因子:控制、归因、延伸与耐力。它们都非常好理解。
 
  第三节课程我试着给挫折商引入一个新的因子——转化。转化就是能把挫折感这份死能量,吸纳进来,再消化掉,并转化成生能量。
 
  本来在策划这一单元内容时,我只是想好好介绍一下挫折商的概念,但写着写着,我总结到挫折商高低的根本是自我坚韧度,而自我坚韧与否的关键,是一个人能否形成内聚性自我。
 
  有了内聚性自我的人,自我更坚韧,并且当巨大死能量来袭击时,有内聚性自我的人,总有更多的心理空间,可以看到更多可能,因此更为灵活。
 
  在加餐中,我举了很多例子,可以看到自我破碎的人,他们的自我都不能给他们的智商腾挪出更多空间,于是很容易干傻事。
 
  在问答中,我讲了内聚性自我形成的秘密,它只能建立在“我基本上是好的”这种感觉之上,所以所谓的挫折教育,父母主动给孩子制造挫败,是背道而驰。
 
  总之,人不是因为习惯了打击而变得强大,而是因为形成了内聚性自我,所以才可以经受打击,并且还可以将打击带来的死能量,转变成生能量。
 
  最后一个单元中我讲了三种枯竭,男人的中年危机、女人的生命危机和职业枯竭,这三种枯竭都是因为没有呈现真实的自己,抓住真实的外在存在,进而没能构建真实的关系。
 
  男人的中年危机,是没有“生”一个事业或作品上的“孩子”,因此人到中年发现生命虚度时,会产生深深的恐慌。
 
  在《疾病的隐喻》这节课中,我讲了一个特别的故事,被誉为“NLP第一人”的罗伯特·迪尔茨是如何通过使用“迪士尼的策略”,推动他母亲的癌症走向痊愈。这个故事的深层心理逻辑是迪尔茨的妈妈发现她的生命不是活给她自己的,而是活给别人看的,这种程度太重以至于她的身体想罢工。
 
  迪尔茨还说,疾病的英文“disease”,意思就是“不自在”,就是你没有按照你的感觉而活。
 
  按照自己的感觉而活,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然后发现,所谓的“我”其实只是一个通向更大存在的管道,这是我们讲的创造力的根本心法。要发现这个通道,必须从聆听自己内在和尊重自己感觉开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个通道也就没法发现。
 
  这个向内的通道被切断,最初都是因为养育者总想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你的身上,在本单元的问答中,我讲了关于胃、关于饮食的一个基本矛盾:你到底是按照你的意愿将食物吃进胃里,还是养育者逼迫你按照他们的意愿进食。如果是前者,那意味着是做自己的开始;如果是后者,那意味着你常常会把别人逼迫的东西吸进胃里,这会被你的身体感知为“有毒”,因此胃部可能会出问题。
 
  一开始被养育者允许和鼓励做自己,这是巨大的幸运,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具有创造力。但根本上来讲,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勇气。
 
  最后我很想再说明一下:也许只有一种生活是值得过的,就是你想过的那种生活。
 
  温尼科特说,顺从是心理问题的开端,而创造性的生活是健康的表现。我想他讲的也是同一个意思。
 
  愿大家都活出自己!
 
上一篇:武志红:疾病的隐喻
下一篇:心灵119:世界上最顶级的心理学家们是如何看待人生的?
隐藏边栏